轉貼八大飛象


1、“揍死你” 2、“他有個尿床的毛病” 3、“你真笨” 4、“他打了你,你怎麼不去打他?” 5、“媽媽求求你了” 6、“你滾吧,想去哪裡去哪裡” 7、“再哭,讓狼把你叼走” 8、“我沒本事” 9、“是爸爸好,還是媽媽好?”


揍死你---很不幸,如今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。打罵孩子的時候,氣憤至極的父母還常說這樣一句話:“揍死你!”“揍死你”這一類空洞的話,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,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。因為當他說這句話時,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了。由于這說的僅僅是一句“大話”,根本無法兌現(父母也不準備去兌現),孩子並不會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動。有時我們發現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,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。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,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,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,就中了他們的計策,幫助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復目的。孩子在內心裡說,你雖然把我打疼了,但是你生氣了,我感到滿足。打罵孩子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。如果你不喜歡打罵孩子,只是一時氣憤難以忍耐,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。如果你就是喜歡打罵孩子,那麼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療的病人。


他有個尿床的毛病---一位母親跟人閒談,話提扯到孩子身上時,“他有個尿床的毛病……”話剛出口,一旁的小男孩羞紅了臉,露出怨恨的表情。尿床這類生理缺陷,屬于“難言之隱”,孩子對此特別敏感,父母一般情況下不該向他人提及。這位母親的話,也許是在無意中說出的,但孩子卻誤以為母親在當眾出他的醜呢。孩子尿床,是因為腦子裡負責控制排尿的神經尚未發育週全,一般情況下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就會消失。雖然此事不算什麼大毛病,但孩子的心理負擔卻很重,他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,是個“廢人”,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,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。因此如果孩子尿床,家長不必大驚小怪,只需勤洗床單就可以了。同時需要牢記:不要對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辭,更不要將此事到處宣揚。你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,孩子會終生感激你的。


有這樣一段小故事: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發覺自己越來越與眾不同。我氣惱。我憤恨一一怎麼會一生下來就是兔唇!我一跨進校門,同學們就開始嘲笑我。我心裡清楚,對別人來說我的模樣令人厭惡:一副畸形難看的嘴唇,彎曲的鼻子,傾斜的牙齒,說起話來還結巴。同學們問我:“你嘴巴怎麼會變得這樣?”我撒謊說小時候摔了一跤,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。我覺得這樣說比告訴他們我生來就是兔唇要好受點。我越來越敢肯定:除了家裡人以外,沒人會愛我,甚至沒人會喜歡我。二年級時,我進了倫納德夫人的班級。倫納德夫人很胖、很美、溫馨可愛。她有著金光閃閃的頭發和一雙黑黑的、笑瞇瞇的眼睛。每個孩子都喜歡她、敬慕她。但是,沒有一個人比我更愛她,因為這裡有一個很不一般的緣故。我們低年級同學每年都有“耳語測驗”。孩子們依次走到教室的門邊,用右手摀著右邊的耳朵,然後老師在講台上輕輕說一句,再由那個孩子把話復述出來。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聰,幾乎聽不見任何聲音,我不願把這事說出來,因為同學們會更加嘲笑我的。不過我有辦法對付這種測驗。早在幼兒園做遊戲時,我就發現沒人看你是否真正摀住了耳朵,他們只在意你重復的話對不對,所以每次我都假裝用手蓋緊耳朵。這次,和往常一樣,我又是最後一個。每個孩子都興高採烈,因為他們做得挺好。我心想老師會說什麼呢?終于輪到我了,我把左耳對著倫納德老師,同時用右手緊緊摀住了右耳。然後,悄悄把右手抬起一點,這樣就足以聽清老師的話了。我等待著……然後,倫納德老師說了八個字,這八個字仿佛是一束溫暖的陽光直射我的心,這八個字撫慰了我受傷的、幼小的心靈,這八個字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。這位很胖、很美、溫馨可愛的老師輕輕說道:“我希望你是我女兒!”


你真笨...什麼叫笨?學東西慢就叫笨。一學就會那叫聰明,不聰明的就是笨。在動作上,不靈巧的叫做笨,遲緩的叫做笨?如此說來,新生兒是最笨的,他什麼都不會,連吃都不會,也不會說話,不會走路,為什麼我們不說他笨。原來笨是人為規定的概念,是同別人比出來的。別人都會走路了,而你還不會走,那是你笨手笨腳;別人都會說話了,而你還不會說,那是你笨嘴拙舌。為什麼別的同學考試全對,而你總是做錯題?還是你笨吧!懂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,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出錯,學東西這麼費勁。也許,多年之後他能證明自己不笨,可當時心裡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,“你真笨!”這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來,孩子心裡有多麼難受!他想說:“實在對不起,我怎麼這麼笨呢?”為人父母者,不知是否聽人說過這三個字,或者在心裡對自己說過這三個字,如果你知道這三個字的份量,怎麼忍心對自己的孩子說呢?


他打了你,你怎麼不去打他---如今社會進入了競爭時代,孩子的父母也與時俱進,不再講究“溫良恭儉讓”了。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,回家後不免向家長訴說一番,有的家長就問:“他打你沒有?”“打了。”“他打了你,你怎麼不去打他?”家長把敢不敢與人對打看作孩子有沒有競爭意識了。現實教育人們,太老實了容易受人欺負,就得以血還血,以牙還牙,反正不能吃虧!照這樣的邏輯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:別人打你,你就打別人;別人不講理,你敢不講理;別人偷你自行車,你就偷別人自行車;別人腐敗,你就腐敗……這是什麼樣的社會?這是什麼樣的未來?你就準備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?你準備讓孩子變成一個“佔便宜沒夠、吃虧難愛”的人?媽媽求求你了教育學家克勞蒂婭認為:從小到大,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有連續性的家庭中,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會受到上一代的極大影響,往往將父母用于我們身上的一套,紋絲不動地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,獎懲便是一項傳統的工具。先說懲。傳統教育中講究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,這已被現代文明和公眾輿論所拋棄。國家法律也不允許父母再打罵孩子。再說獎。現在家長一般用獎勵的辦法來教育孩子,為了讓孩子安靜一會兒,媽媽常說:“別說話,一會兒給你買冰淇淋。”這種方法也許當時有效,用多了就會失靈。其實孩子不需要賄賂,不需要用交換的方式使自己變成一個好孩子。從本性上講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,孩子的好行為產生于他們自己的意願。孩子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,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。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。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,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。最怕出現這樣一種局面:獎勵不管用,懲罰不能使。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,軟硬不吃。家長恐怕就只好說:“媽媽求你了!”但是就連這句話也不能說,因為說了這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,孩子會從內心裡更加蔑視你,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。


你滾吧---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父母教育失敗,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屢有發生。許多情況下,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。衝突爆發時,家長與子女雙方都擺出唇槍舌劍,互不相讓。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,動輒就用拋開不管一類話來恐嚇孩子,發洩自己對孩子的不滿。不少任性要強的孩子,因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離家出走。“你滾吧,想去哪裡就去哪裡。”父母說出這句最後通牒式的話來,想逼迫孩子就範。當然這話並不是當真的,只不過想以它來結束這場口舌之爭。但是孩子沒法應對。他當然不想離家出走,可一旦就此低頭,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,難道就這樣屈辱地留在家裡?那還有什麼自尊可言?他當然要逞一回英雄。“走就走!”就這樣真的離家出走了。因此在任何情況下,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要挾子女,迫其改過。孩子有錯,應該明確指出,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,也應該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切,從而產生自強、自信、向上的力量。否則,即使孩子一時屈服了,也于事無補。再哭,讓狼把你叼走大約是“狼來了”的故事廣為人知的緣故吧,有些父母至今還拿“狼”這張王牌來恐嚇孩子。諸如此類的話還有“再不聽話,把你送給要飯的”、“讓公安局來抓你”、“讓大夫來給你打針。”等等。如此去恐嚇孩子,會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許多不良影響。


嬰幼兒正處在身體機能迅速發展的時期,恐嚇會給孩子的精神帶來壓力,加劇內心衝突,使其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。長此以往,大腦皮質對皮下中樞的調節能力降低,植物性神經和內分泌失調,內髒功能紊亂,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的疾病。恐嚇還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。父母若常用鬼、神、狼等恐嚇孩子,可能會使他建立一條條件反射,對同類事物產生懼怕感,造成膽小、怯懦、軟弱的個性品質。有的孩子常常夜裡哭鬧,也與此有關。恐嚇使孩子產生錯誤概念而不容忽視。在他眼中,狼、要飯的、公安局、大夫等概念都與恐懼相連,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糾正過來。因此父母不能為圖省事而胡亂嚇唬孩子。我沒本事“我沒本事……”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頭禪。他們在和孩子交談時把自卑感表露無遺,這樣做是不妥當的。被自卑感“傳染”的孩子,會認為“爸爸沒本事,我又能怎樣?”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,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的。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、樂觀向上,那麼,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。孩子的眼光常常會追逐社會現象,比如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,而自己的父母沒有;有些人神通廣大,而自己的父母卻安守本分,便會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。這時候,父母千萬不要用“我沒本事”來開始你們之間的談話。你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,指引孩子踏上堅實的成才之路。


第38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得主安金鵬,出身于河北武清縣一個貧苦家民的家庭,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。為了供他上學,母親賣了家裡的毛驢,又四處借債為他攢足了學費。為了不讓他餓肚子,母親每個月都步行十多裡路去批發一口袋方便面渣給他送去,他用的數學草稿紙也是母親從印刷廠要來的廢紙。他是天津一中惟一連素菜也吃不起的學生,是惟一沒用過肥皂的學生,衣服上打滿了補丁。但是他從來沒有自卑過,因為他覺得母親是一位從不向苦難和厄運低頭的英雄。


是爸爸好,還是媽媽好---這句話多屬于玩笑話,卻也是不能隨便亂說的。除了父母親,孩子的姨媽、姑媽之類的親戚最愛開這種玩笑了。“我好還是你媽媽好?”她們常用這話逗孩子。孩子不懂,如實回答了。招來一頓奚落,“我都給你買吃的了,還是你媽媽好?”孩子想想也是,她給我買吃的了,這是事實;媽媽好,這也是事實。怎麼回答?還是不會。不久,孩子就會答了:誰問他這個就說誰好。漸漸地,孩子還學會說奉承話了,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。他知道大人愛聽什麼話,反正哄著他們玩唄,不必講真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晴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